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健康教育

过度运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发布时间: 2019-08-15 浏览量:3733 次

过度运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生命在于运动。千万年来体力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直到近代,除了获得维持生命必须的基本物质如食物与水外仍然要求我们不断运动,如行走和跑步,有时还需要长距离跋涉。休息时储存能量,活动时释放能量,人类已在进化中获得了近乎完美的能量储释方案。

    

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电梯等代步工具的出现,我们已不需要行走即可轻松获得食物及水,体カ活动已不再是维持生命之必须技能。如果工作又具有久坐不动的特点,人们似乎已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任何体力活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是我们自掘坟墓的开始。目前,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能量失衡导致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逐年增多。人们也开始关注运动预防心血管疾病,积极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包括从低强度散步到高强度极限运动等。 


众所周知,规律体育锻炼是延长寿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有效方式,缺乏体力活动曾被列为心脏病第四大可改变危险因子。但是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是否对于所有心血管病人均有效,临床医生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本着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运动方案。

运动量推荐

运动量和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美国运动医学院疾病控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三个机构独立发布了活动量指南,都提到常规中等强度锻炼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总体风险,建议所有人每天都应该参加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这个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公众健康指南的推荐量。

小量运动仍可获益,低于指南推荐运动(有总比没有好)

目前推荐的活动量是维持健康需要量,并非是低于此剂量就无益。目前认为,即使日常活动中的少量运动亦可对健康有益。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周步行6-12街区,每周步行1小时或者偶尔锻炼(<1次/周),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也就是说,低于指南推荐的运动量也可增进健康和保持长寿。所以建议对于那些完全不活动的患者,即使最少量的活动也可促进其身体健康。


关注非运动活动量

另外,目前大家越来越关注总活动量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非运动活动量这一概念。非运动活动量能显著影响健康,例如,对于生活中久坐的人群,若其能间隙站立,其死亡率就可明显下降;长时间在办公桌旁工作的人非运动性活动消耗的能量要远远低于每天活动的售货员或者传菜员。久坐的人每天要快跑两个小时,才能弥补这个巨大的能量消耗差值。久坐的人即使坚持健身,也很容易脂肪堆积而肥胖。而且久坐的过程中,由于有许多葡萄糖向脂肪转化,需要更多的胰岛素的参与,就会很容易造成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现在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紧,导致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健身房锻炼,所以针对久坐人群有几个小建议:

1、每个小时站起来做5-10分钟的小范围活动,拉伸一下肩膀,抬抬手臂和腿,让肌肉收缩。如接水、和同事聊会天等等。

2、上下班时间制造活动机会。如果是乘公共交通去工作,可以在车上站起来,做一些小幅度的拉伸或者收缩运动,当然也可以选择提早一两站下车,给自己一个步行的机会。开车上班的时候,可以找一个远点的停车位,上下班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几分钟的快走。

3、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不要太专心。国外的“沙发土豆”式的生活方式,窝在沙发里,边吃薯片边看电视,这种生活方式会让我们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高于推荐运动:越多不一定越好

运动带来的心血管获益不言而喻,但是过量的运动或可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利影响。长期高负荷运动会使心率、血压及心输出量处于每日数小时升高的状态,机体生成大量自由基,启动氧化应激并损伤心肌细胞;高运动量还可导致血流剪切应力的改变以及炎症状态导致冠脉粥样硬化;急剧体育比赛可导致一过性猝死风险增加,在那些有遗传易感性和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这种猝死风险更高。所以,我们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推荐和他们的心脏康复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运动量的问题。

运动与锻炼,就像临床实践中使用的药物一样,最好能够量化,包括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运动剂量和类型应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目标,实行个体化设置。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而麝香保心丸可改善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衰再住院的需求。



Copright© 2022 连云港市脑科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005081507号-7